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六名东北大学的年轻学子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实习参观,却演变成了中国黄金行业近年来最惨痛的安全事故。这六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在选矿厂内参观学习浮选工艺时,脚下的格栅板突然崩塌,瞬间坠入了黏稠如泥的矿浆池中。
“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里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一位曾去过该选矿厂的东北大学学生心有余悸地回忆道。他提到,平时除了检修设备,几乎看不到有员工在机器旁边走动,实习参观时,学生和老师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浮选车间的员工。而就是这样一次看似平常的参观,却埋下了致命的隐患——或许是过多的人员同时站在了同一块格栅板上,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展开剩余77%浮选槽,作为矿物分选的核心设备,其危险性远超常人想象。槽内矿浆密度是水的1.5倍以上,黏稠得如同泥浆一般。一旦坠入其中,人体会迅速沉底,几乎没有任何挣扎的机会。更令人胆寒的是,有色金属的浮选工艺中,为了实现矿物分离,往往会添加多种化学药剂,包括具有腐蚀性和毒性的强酸、强碱等,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溺亡的风险。“人掉进浮选槽,基本没有生还希望,”一位矿业从业者坦言,浮选槽中的矿浆还含有悬浮物、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离子,高温等潜在威胁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五个月,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矿业”)的官方微信号还曾发布题为《生产经营丨内蒙古矿业选矿部浮选车间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文章,自豪地宣布浮选车间在2024年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并强调“消除现场安全隐患”,甚至还提到“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筛板更换”等改善作业环境的技改项目。更令人质疑的是,在事故发生前不到两周的7月11日,该矿企刚刚召开了上半年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对外宣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然而,格栅板的突然断裂,无情地撕碎了这些光鲜的安全承诺。
这起事故发生在中金黄金控股子公司——内蒙古矿业的选矿厂内。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立刻做出了反应。7月24日开盘,中金黄金股价大幅跳水,截至收盘,股价报15.1元,跌幅达4.97%,成交额高达39.7亿元,换手率5.52%。在A股整体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中金黄金的暴跌格外显眼,公司总市值一日蒸发近34亿元。
中金黄金于24日早间紧急发布公告,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向伤者及家属致歉,宣布涉事矿区已停产。中金黄金证券部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确认:“目前矿区已停产,复产需待主管部门确认安全无虞后通知。”何时复产,仍是未知数。
内蒙古矿业公司对中金黄金而言,并非无关紧要。公开资料显示,中金黄金持有该公司96.5%的股权,其核心资产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项目是中国黄金集团实施“以金为主,多金属开发并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内蒙古矿业公司贡献了约23亿元的净利润,占中金黄金全年归母净利润33.9亿元的约68%。它是中金黄金的重要利润来源,更是其业绩增长的支柱。中金黄金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6.14亿元至28.75亿元,同比增加50?5%。如今,这场事故无疑给其未来的业绩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7月24日晚,中金黄金再发进展公告,确认“目前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已停产”,并表示将“积极妥善推动善后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此次事故高度重视,已决定提级调查。上交所也向中金黄金下发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妥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故还牵出一条特殊的人脉关系——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正是东北大学校友,于199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事实上,这起悲剧暴露出的安全问题或许早有征兆。天眼查深度风险信息显示,中金黄金旗下多家公司近年来曾因安全问题被罚。2024年10月,中国黄金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因对分公司、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雇佣并安排患有高血压的工人进行高处作业等问题被罚60万元;同年8月,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要求配备专职矿长、从业人员未随身携带自救器等问题被罚10.5万元;同年2月,嵩县金牛有限责任公司因5名井下作业人员未随身携带自救器被罚4万元。
格栅板下,安全承诺碎了一地。六名年轻学子用生命写下的警示,最终能否撬动这家矿业巨头彻底的安全变革?停产矿区何时复工尚未可知,但中金黄金要重建市场信任,远比恢复生产困难得多。
"
发布于:四川省九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